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这个标题的前半部分可能乍看上去很吸引人啊,然而我是标题党诶嘿 然而今天的重点不在发情,也不在“反差”小男娘,我想以此为切入点,谈谈我个人对标题后半部分的两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当然,我只是一个认知浅薄的高中生,所以本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不当与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是“反差”小男娘吗?

“一想到每天聊烧的小男娘在别人眼中是学霸就有一种反差感。”一个平常的夜晚,群里一位朋友这样评价我道。虽然我既没那么优秀,也没资格可以被称作小男娘(好吧,这并不重要),但被夸了总是很开心的。然而我却总隐隐约约地感觉哪里不大舒服。

“反差”在哪?

一个人身上存在两种完全正交的属性是不会产生反差感的,即使两者都很稀有。反差感来源于一种属性对另一种属性的排斥,即拥有一种属性会大幅降低拥有另一种属性的概率,甚至两者同时存在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所以,群友的这句话其实隐含了一个充满刻板印象与歧视性的前提:是学霸会大幅降低是男娘的概率,是男娘会大幅降低是学霸的概率[1]。那推到这一步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前提,连同着这种“反差”感,当然是荒谬的。

隐形封建主义[2]

以上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只是群友没有恶意的一句无心之言罢了,拿出来分析这么多是否太上纲上线了呢?并不,恰是因为群友没有恶意,恰是因为这只是一句无心之言,这才更加反映出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一个幽灵,封建主义的幽灵,在人们心中游荡[3]。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常常自诩为“思想进步”,然而实际上,封建主义思想对我们的渗透和腐蚀无孔不入,它根植在我们思想深处,在无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判断和价值取向。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成为封建主义忠实的拥趸,而自己却对此浑然不知,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反封建”的,只是沉浸在虚假的解放的快感中。

产生原因

(此处是以我自己为样例分析的,不同人可能存在差异)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实挺令人无奈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从出生起,首先就是封建家长带领我们去认识世界,教我们构建起最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的思维染好了底色。虽说后来上学,老师会教我们“自由”“平等”之类的新奇玩意儿,但家长的影响力还是占了很重要的部分的。在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中,有大量和家长一起相处的经历,这些经历构建起了我们的认知,再加上小孩子对家长是有天生的依赖和信任的,先入为主的封建主义就这样俨然在我们的大脑中筑好了地基和建筑,根深蒂固。

省流一下就是四个字——耳濡目染。

终于,随着进一步的成长,我们会去有意识地积极拥抱新思想,对自己过去被灌输的东西进行反思,但此时封建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已经非常深了,几乎成为了运行在最底层的思维逻辑,形成了大量的思维习惯。我们确实会去否定、批判之前的思想,但这种否定具有不彻底性:

  1. 我们会习惯性地不自觉地使用封建主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很多错误的前提、结论、逻辑等,会想当然地被认为是正确的,并披上“进步”的外衣被进一步强化。
  2. 我们的思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会去思考否定一些基础性的公理、较低级的结论和一眼看上去就很荒谬的东西,对一些封建得不那么明显的较高级的结论就放过去了。
  3. 家庭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大大小小的创伤,有些东西思考了是要额外消耗心智的,便不那么好去思考。
  4. 封建主义里并不全是糟粕,也有精华和一些所有时代的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且家长传给我们的并不是纯粹的封建主义,他们自己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且有自己的思考,传到我们手上就是个良莠不齐的样子。有些东西肯定是正确的,那就保留;有些肯定是错误的,那就摒弃;但有些则处在一个模模糊糊的混乱状态,对于其的态度究竟应是怎样的,很难下出定论。
  5. 危害很多时候难以察觉,人们不会闲得没事去想这些东西。

于是,封建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残余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大脑中,代代相传。这是一种隐形的封建主义,很多时候我们根本认识不到它的存在,只是自以为经过了反思,那就已经成为一个“思想进步”的人了。

危害

这种隐形的封建主义,其危害甚至比显形的封建主义还要大。如果一个人直接发表什么一看就很荒谬的封建主义言论,如果你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的话,你肯定会在心里反驳他,不可能认同他的观点,甚至进一步加深对封建主义的否定;但如果一个人发表隐形的封建主义言论,说者无心,听者也无心,双方都默默认可了这种观点,那封建主义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双方的一次腐蚀,在双方的大脑中又得到了一次强化,无人察觉。

所以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批判这位群友——他也是这种可怕现象的受害者之一。在这场隐形的文化霸凌中,每个人都是旧思想的受害者,却又自以为是新思想的受益者。于是就出现了一大批人,自己也知道要进步,知道封建主义是错误的、应该被摒弃的,但却在无意中被封建主义腐蚀了自己的内心,并成为了封建主义的传播载体,难以逃出这个怪圈。

思想被腐蚀的危害当然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毕竟人是被思想驱动着去行动的。隐形的封建主义思想自然会指导我们去做出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封建性也是隐形的,却会实实在在地加剧不平等、偏见、歧视和压迫,关系着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其巨大的危害放在更宏观的层面,体现在社会思想演变上,下面将单开一部分说,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怎么做?

好吧,也许我并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自己目前也在这个问题中挣扎。可能我以后会再来补充一些更有帮助的东西。

目前,我只能说,要多想。认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表面合理,但会让你感到一点点莫名的不舒服的细节,想一想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在家长又跟我们讲那些无人愿意听的大道理的时候,相比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妨批判性地听一听,分析一下里面存在哪些错误,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错误,因为家长是我们隐形封建主义的最大来源,这里面是最容易有所收获的。另外,和身边的朋友坦诚地讨论这类问题,对加深理解、提升思想也有帮助。

社会思想演变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普朗克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原来说的是自然科学,放到社会科学上也是一样的。所以网上有一种乐观的观点很流行:再过几十年,等我们年轻人长大,长辈都死去,那些压迫着我们的封建主义余孽就会彻底消失,我们将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我现在觉得这有点乐观过头了。清王朝 1912 年就灭亡了,新文化运动 1915 年就开始了,新中国 1949 年就成立了。社会思想的更替真这么简单,这么顺利,怎么过去这么久了,2025 年封建主义还阴魂不散呢?(实际上自然科学也逃不开这个命运,现在抵触现代科学、崇尚封建迷信的还是一抓一大把)

答案的一部分很可能就藏在我上面说的隐形封建主义里:持有旧思想的人死了不单单是死了,他们会把旧思想以隐形的方式传给子代,子代无法完全认识到这个问题,再把它继续隐形地传给子二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封建主义就这样一直“顽强”地存活着,继续源源不断地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的确,总体上来说,人们的思想在进步,我们的社会在变得越来越好,这点不可否认。然而在一些局部,一小撮人(通常在一个家族内)聚在一起(再加上群体极化效应的加持),在封建主义的“大道”上一路狂奔,导致封建主义的强度还是很高的,足以给人带来显著的影响。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如果在这世界的角落[4],哪怕还有一个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还有一个人因此毁掉了人生,还有一个人因此每天都活在痛苦中,盛行了数千年的悲剧在 21 世纪还在哪里持续着,那就是属于我们整个文明的悲哀和耻辱!不幸的是——我在此预言——这种悲哀也许再过一百年也不会消失[5]

作为组成这个社会的一部分的个体,我们应该努力从自己开始做出改变,承担起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负的责任,为思想的真正解放凿开一丝缝隙,为更美好的明天的更早到来贡献一份力量。


  1. 根据我们 小学二年级 高中一年级就学过的概率论,不难证明:对于两个事件 $A$、$B$,如果 $A$ 的发生会降低 $B$ 发生的概率,那么 $B$ 的发生也会降低 $A$ 发生的概率。 ↩︎

  2. 此处直接概括为“封建主义”可能太过宽泛,并不完全精确,但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故在此解释说明一下:本文所讨论的封建主义,更多指代一种主要来自于封建时代的、保守的、落后的、带有压迫性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 ↩︎

  3. 出自《共产党宣言》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原为肯定共产主义,此处为反过来使用。 ↩︎

  4. 取自北雁云依的《在这世界的角落》,与那个动画电影无关。 ↩︎

  5. “把封建主义的毒完全排干净”这一绝对化的说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这里是希望它能衰减到一个较弱的强度,不会再对人造成显著的影响。 ↩︎